2018级应用物理学专业于淦:从闻天楼到挑战杯:我在玛迦的成长轨迹-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忆·玛珈山下 >> 正文
2018级应用物理学专业于淦:从闻天楼到挑战杯:我在玛迦的成长轨迹
发布时间:2024-05-23       发布者:2024-05-23       浏览次数:


在我大学四年的时光里,我与玛珈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深深地铸就了我的科研之旅。我们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闻天楼依她的山腰而建,这里不仅是我们科研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温床,更是灵感迸发、创见孕育的圣地。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的美景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画卷。

被苍翠的山林环抱,闻天楼背靠着郁郁葱葱的山峦,而当我们眺望窗外,无边的大海尽收眼底。每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在科学的星空下勇敢探索,享受着求知与发现的双重喜悦。

作为一名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在大一通过“双选”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进入吕英波教授的课题组,开始对钙钛矿材料的学习和研究。这种材料独特的八面体结构及其丰富的物性迅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点燃了我对科研的热情。在同组的16级吴文挑学长、17级尹若彤学姐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在钙钛矿材料能带调控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的成果在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先后发表。受到他们卓越成就的鼓舞,我坚定地投身于钙钛矿材料的研究领域,与19级的学弟学妹们一起,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在探索“厘清机理,总结规律”的道路上,收获了自己的SCI论文和专利。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迷茫时,优秀的前辈们为我提供了支持和指导。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我们按照吕老师的思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总结出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能带调控规律。我们希望这些成果迈向更广阔的舞台,从学术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熔炉,接受更多的挑战;也希望外界的意见与批评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推动我们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于是在我大三那年,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尹若彤学姐最初组建了团队,但随着她即将毕业,我便在吕老师的推荐下接任队长。在辅导员洪峰老师的帮助下,我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迎来了20级的新成员。

新团队的起步充满了挑战:成员知识水平不一,学业压力大,科研时间有限,项目Deadline紧迫……我从一名普通成员变成为团队的领导者,面临全新的挑战。我不仅要推动项目研究,还要考虑任务分配、激励队员、调节队内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引导团队,细致管理每一项工作。在推动项目进展时,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设定共同目标,决策果断,日常工作低调务实,提出意见前先肯定表扬,及时给予鼓励,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成就感。我不敢轻易承诺奖项,但对团队的信任和期望始终坚定。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获得了校级比赛一等奖。这份成绩,加之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学校的鼎力支持,极大地激励了我们追求更高荣誉的决心。在众多帮助下,团队稳健前行,成员间的协作也日益默契。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高效合作。队员们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不仅完美完成各自任务,还主动承担交叉性任务。我从一个亲力亲为的队长,逐渐变为为队员兜底的支持者。不过,由于队员们能力出色,我的“兜底”作用从未真正发挥过,到了后期,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团队的“吉祥物”和“定心丸”。

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时间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在那段日子里,我们似乎总在与时间赛跑,最终提交的国赛报告是队员们连续数日挑灯夜战的成果。尽管我相信,如果时间更为宽裕,我们的表现会更加出色,但在赛场上,时间总是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必须不断精进,直至最后一刻。

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初审及决赛,我们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强队。这些对决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每一次的较量和训练,我们都以敏锐的目光审视对手,汲取他们的长处,不断地雕琢和完善我们的成果。最终,我们在全国决赛的舞台上展现了团队的最佳状态。

不过,尽管我们荣获了全国二等奖,我心中仍有难以言表的遗憾和自责。我们仅获得了国赛决赛的“保底奖”,这份遗憾,源自于比赛初期与上任队长交接工作时的疏忽。由于这一疏漏,国赛网申材料未能达到预期的成熟度,从而没有成为我们的加分项。这件事,让我深感自责。项目伊始,我便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但也正是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疏漏,使得团队未能斩获更高的荣誉。然而,这些遗憾与我手中荣耀的奖牌同样珍贵,它们是我四年历程中积累的无价之宝。

随着这段回忆逐渐走向尾声,我想以最深切的感激之情为本页画上圆满的句点:

“感谢吕英波教授,您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们把控学术的大方向,并在我困惑时给予最精准有力的指导。您的话语虽然不多,但每句对我都有‘划时代’式的意义。”

“感谢辅导员洪峰老师支持我当队长,并在团队组建和后续工作中给予的帮助。感谢您为我们团队精心打磨各种细节,让我们的团队逐渐脱离粗糙和潦草,趋于精细和严谨。”

“感谢宋怡娴、万珍珍、王睿洁、薛文潇、王中舒、严永祺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与包容,你们是我最热爱的团队中最好的队友。”

“也感谢校区对我们项目的支持,特别是团工委的张文学老师和李彤彤老师的鼓励,让我们信心倍增;发起的‘挑战杯’竞赛种子项目基金和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计划,为团队的项目完善和参赛等综合工作保驾护航……这些或精神或物质的支持,让我们团队增长见识、提升能力。感谢老师们对我们团队一直以来的支持与信任,有了你们,才能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最后,我要深情地感谢在玛珈山下度过的四年时光。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激发了我对科研的深厚兴趣和热情,而且为我深入探索物理前沿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关键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全面欣赏自然界的壮丽画卷,无论是汪洋大海还是苍翠山林,都像物理学的众多分支一样,汇集成科学这片辽阔的海洋。在玛珈山下,我学会了如何扬帆远航,勇敢地探寻未知。




责任编辑:付瑶  审核人:吕健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威海)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邮箱:whxdxyb@sdu.edu.cn

通讯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