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海求学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本科到硕士, 7年的时光镌刻了我与山大的情缘。再回首,许多的人和事,依然徐徐在前,人生经历的第一场雪、看着主楼从脚手架到焕然呈现、相伴七年的文学楼、金沙滩的落日,我亲爱的辅导员张珂老师、我挚爱的研究生导师张银堂教授、幽默风趣的中文系教授们……山魂海韵,就这样刻入我的骨子里。直至今日我依然保有很高的热情从事校友会工作,我想,这些年如果有一种情感未曾改变,那就是山大情。
需要回忆的太多,但有幸我也给学校留下了一点东西,到今日,它依然活跃在山威的校园中,那就是学校文学社团——玛珈诗社。2005年,当时的校团委书记杨玉老师提出了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百花齐放,活跃山威学生活动的工作理念。于是,在那年,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作为中文系学生的我,沉迷于诗歌创作,已经以“拂晓”笔名,陆陆续续在校报、威海报社、诗刊等各类刊物发表了一些东西,作为学生干部,我十分也热衷于组织活动。因此,看到可以申请社团的通知后,我顿时萌生了要创建一个学生社团的念头。刚开始,我找了同班几个热爱诗歌写作的同学,起初,他们也是有热情有意愿,但转念一想,我们已然大三下学期了,马上就进入考研、找工作的阶段了,大家根本没有时间去申请、纳新、做活动。随后,我找到了大二的学弟陈志耀,志耀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又有想法的人,也热爱诗歌,经常有所交流,我把想法告诉他后,他积极赞成,觉得我们应该在学校去聚集那些爱好诗歌的人,共同去传承诗歌,弘扬诗歌艺术,让有共同爱好的人开心交流。于是,2005年5月,在那场社团百花齐放的春季,玛珈诗社,就这样应运而生。
诗社成立后,我们成功举办了寻找校园诗人等重磅活动。到2007年,我们开始筹划诗社的刊物《玛珈诗风》。我的导师张银堂先生知道了我们筹划诗社刊物的事情,为我们诗社捐赠了第一期的费用,时至今日,我和当时的几个主创一直感恩于先生的支持。
到今年,诗社也快20年了。它就跟我的青春一样,现在只要有威海校区的毕业生来厦门时,我都会问问“玛珈诗社”知道吗,一来是想问问诗社的活跃程度,二来也是心里有一份傲娇,曾经种下的种子,如今已成山大学子眼里的一棵摇曳多姿的树。
当然,这也只是我7年山大求学生涯的一个小故事。山大已经在我的生活中构建起一个小小的宇宙,我的知识体系、我的过往回忆、我的日常生活(2009年毕业到现在一直做校友会工作)、我的有所期盼(每一两年我就会回一次母校),基本没有与山大断开过。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我也将以我的能量去传播山大文化,去弘扬山大精神。
诗社一周年,主创人员合影,摄于2006年
诗社一周年,我与时任社长陈志耀切蛋糕,摄于2006年
诗社第一次组织诗会活动“玛珈诗会”,摄于2006年
责任编辑:付瑶 审核人: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