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级经济系财政学专业王金明:玛珈山月半轮秋-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忆·玛珈山下 >> 正文
1989级经济系财政学专业王金明:玛珈山月半轮秋
发布时间:2024-03-28       发布者:2024-03-28       浏览次数:


月是故乡明,最深母校情。

入学34年、毕业30年,母校山东大学(威海)玛伽山头的那轮明月,仍一直照耀着我,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的人生即便遇曲折但不改方向、虽有顿挫仍一路前行。

1989年中秋节后第二天(915日),我背上简单的铺盖,辞别父母,离开家乡诸城,前去学校报到。那时威海不通火车,家乡小镇也没有直达威海的长途汽车,只能坐车先到烟台住一晚,再去烟台汽车站联系学校接站人员。916日上午,在烟台汽车站坐上了学校前来接新生的大客车。

进大学校门前,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一排排的大楼掩映在高高的梧桐树绿荫里,莘莘学子成群结队穿梭其中,匆忙而过的老教授白发飘逸......但乍进校园,完全是一番意外景象。初创时期,学校筚路蓝缕勤俭办学,基础设施尚未健全,仅有综合教学楼一座,阶梯教室、学生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各一处,原部队靶场改造的土质地面操场一处,虽硬件有些简陋,但大学独有的那种宽松自由的气息却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崭新解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同学们很快就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是一片几百亩的果园,每当下课,我们要穿行果园回到宿舍,秋日的果园,苹果、梨子挂满枝头,果香味撩拨着年轻的味蕾。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活动的年代,晚上趁黑去果园“偷苹果”成了一些同学的“节目”,吃上几个亲自“摘”的果实,既为青春年华添加了一些“花絮”,又成为分校早期那个特殊环境的一份注释。六百多名学生撒在二千多亩的校园里,显得稀稀落落,走在校园,仿佛置身一处海滨林场。宿舍楼前有几处简易的平房,后来被人承包开了几个校内饭店,最出名的叫做“陶然居”,成为同学生日聚会、老乡小酌的首选。

大学生活,摆在我面前有“四关”,首先是语言关,威海方言在北方方言中可谓独树一帜,发音、音调独特,初闻如听“天书”,刚入学的几个月,周末去市里游玩、购物,只好跟着本地同学,让其当翻译,才能明白本地语境。二是学习关,大学每学期开课多,老师讲授速度快,平时既没有单元测验督促,也没有多少辅导,更多要靠个人自学,一些平时抓得不紧的课程,期末考试只能靠临阵磨枪突击复习。三是思乡关,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因此第一学期尤其想家,经常一个人躲进校园外面的松林里默默流泪。四是社交关,同学来自农村或城市,个体家境差别不小,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与来自城市的同学比,在穿衣吃饭等生活质量上差距很大,在业余爱好、言谈举止等精神层面的距离更让我觉得自卑,因此在与同学交往上缩手缩脚放不开。虽然面对这么多的“关”,但青年人活力大、适应快,到第一学期结束时,这些难题就都烟消云散了。

大学生活,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四年时光润染四季的色彩,就这样在负山抱海的环境里打磨着青春,在伴着海风味的书香里实现着从思想到知识的蜕变。

最喜欢的就是傍着夕阳,去爬学校后面的玛伽山。玛伽山不高,海拔仅108米,“老三届”的师生把威海发音中的“麻子山”雅化为“玛珈山”,从此,“玛珈山”不仅是学校的地理方位,更成为师生心中的精神坐标。南有武汉大学珞珈山,北有山大(威海)玛珈山。一座山,为青春的校园遮风挡雨;一座山,为开启人生之路的学生指引航程;一座山,为回家的校友守护永远的家园。入学后十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趁着皎洁月色,我们一号楼307宿舍八个同学登上了玛伽山,海风徐徐、海浪轻拍,山月如盘、月色如水,来自三个省八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以酒助兴,操着各自的家乡话谈人生、谈学校、谈苦恼、谈未来,气氛热烈、思想交融,玛伽山月静静抚慰这些青春学子、细细倾听他们的心音。若干年后,同学们每每回忆这次“玛珈论剑”,无不引为终生难忘、一生受益,如同兰亭下的曲水流觞,感叹人生再无此会。

校园大、学生少、位置偏、建校晚,这些看似是学校初创时期的一些短板,然而换个角度却也是我们这“老三届”(同学们对878889级的形象称谓)的福利。校园大,出门见海、抬头看山、推窗是绿,一般高校校园鲜有及此;学生少,不但同班同学熟悉,同系甚至外系的很多同学也都经常一起学习、打饭、散步、娱乐,彼此交流都很多,为日后各地校友会的成立多有助力;位置偏、建校晚,正可摒绝喧嚣专心学习,也促进具有玛珈山特色的校园文化快速积淀。八、九十年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中文系成立了校园“九月诗社”,定期举办诗会、刊发诗作,我也加入了诗社。读着刘昊、何志武、李红等校园诗人的作品,切身感受着校园文化对这个年轻校园的夯筑、渲染和充实,到处鸢飞鱼跃、草木欣欣。

谈起当年师生关系融洽,让如今的一些学弟们羡慕不已。学校西面紧邻海水浴场,浴场东北海岸那时是一片原生态的礁石,每到周末或者下午没课,我和李五群、杨东桥、刘永新等同学就一起去礁石边捡拾贝类和小鱼小虾。经常是我们刚到,教我们微积分的隋继民老师早已经在那捡了半天了,隋老师风趣幽默,对我们极好,一边告诉我们怎么能多找到海蛎子,一边约着晚上到他家去自己动手煮海鲜吃。返回校园的路上,会遇到正在跑步的王向晨老师,他微微冒着汗珠的脸色有些发红,点头和我们打个招呼,就又跑进林荫之中。王老师治学严谨,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系主打课程,正是因为他要求严、讲解深透,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学科基础。1990年的元旦,每个班级都举行元旦晚会,我们班还集体包饺子聚餐,忘不了在学生食堂聚餐时,张建琪副校长拎着煮着老酒的大铁壶,挨个给同学们倒酒,送上新年祝福,那份感人画面,深深印记在脑海中。

经济系89级本科班属于文理兼收,52名同学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东三省等七个省,班级人数多,男女同学正好各占一半,很多同学都是高中时候的“学霸”。我们这个班的特点是团结、包容、开放、活跃,男同学大多来自农村,稳重内敛;女同学大多来自城市,美丽活泼。同学四年,相互支持鼓励、友谊纯真深厚。玛珈山下的蓝天碧海、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相同的人生梦想追求,让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历久弥坚。毕业后,同学们交流、联系仍然非常频繁,在毕业102030周年之际,班级成功举行了三次集体聚会,每一次同学们都是挈妇将雏、热烈响应,每一次回到校园、踏访旧踪,都成了同学们最大的期盼。

毕业后,我有幸留在威海。当我每一次走进校园,再登玛珈、四望山海,看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看这座学校的地覆天翻,看金沙滩的浪花,看小石岛的晚霞,那一刻仿佛时空倒转、岁月回流。

对我们每一名学子来说,玛珈山是怀抱、是见证、是一份屹立,是一种坚守。一年年,玛珈山迎来送往,朝晖夕阴,见证了无数学子在这里成长成熟,听他们在这里唱响青春之歌,看他们在这里勇敢超越自我。玛珈山无愧于这个文雅的山名,玛珈山必成为山威人心中的桃花源。

我如此幸运,玛珈山月依旧照着我这个毕业30年的学子,我随时能够看到月光下的校园。人生到秋,更加感恩母校的一切赐予。



责任编辑:付瑶 审核人:吕健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威海)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邮箱:whxdxyb@sdu.edu.cn

通讯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