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级汉语言专业陈海燕:我与我的老师-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工作 >> 忆·玛珈山下 >> 正文
1998级汉语言专业陈海燕:我与我的老师
发布时间:2024-03-27       发布者:2024-03-27       浏览次数:


    我高考两次,当年实行的标准分,什么是标准分,当时不理解,现在依然不理解。高考成绩发布后,选报志愿,第一志愿便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待通知书的日子,期待又焦急。当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

当时从菏泽坐卧铺大巴,需要差不多一天一夜,才能到威海。大学开学入学教育,中文系主任张宗正老师给我们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情况以及如何学习等。记得张老师说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很广,但同时又是一个最不专业的专业,不像物理、化学、计算机之类,除了认真学好专业课之外,文史哲都要阅读涉猎,需要博览群书,在书海里徜徉浸润熏陶,另外,还要多练笔,多写。如此听来,既期待又缥缈。

第一次给我带来一点信心的是,栗庆冬老师。还记得上中国现代文学课,讲到巴金一节,栗老师问哪位同学读过巴金先生的作品。全班同学没有反应,我偷偷看了看同学,又看了一眼老师的反应,犹豫了一下,怯怯地举起手。栗老师鼓励我站起来说一说。我将在高中时读过的巴金先生的《寒夜》简单地复述了一下。这是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说话,并且说了与专业阅读有关的话,这对我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在没有网络和新媒体的时代,能够打发课余时光的就是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我记得当时我们班同学在晚自习时,除了整理一天的上课笔记之外,就是阅读小之类的作品。很快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已开始在校报上发表文章了。我也暗下决心努力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有校级、系级的征文比赛,我都积极参加,也先后获得过几次奖,但是,总觉得文章能出现在校报上才是真正的骄傲。当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校报。几天后,当时在校报做编辑的管恩森老师,拿着圈点得密密麻麻的稿件找到我,给我指导如何修改稿件。尽管需要做大量的修改,但让我看到了发表的希望。当然,最后在管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第一篇文章发在了校报上,并且获得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心里高兴了很长时间。

刘明老师给我们上当代文学课。记得刘老师给我们布置阅读茹志鹃《百合花》并要求写一篇读后感的作业。刘老师批改完之后,在课堂上把几篇写的比较好的读后感进行了点名表扬,其中就有我。对于一直害怕写作的我而言,这是给缺乏信心但一直在努力且想证明自己的一次鼓励。

阅读确实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但在阅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有时候,又确确实实地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欲以有所获得的阅读中,时常心生怀疑,但又在怀疑的不确定中坚持着阅读。为了写作论文,在图书馆里泡了好多天,检索查阅复印了不少资料,最后,形成了八千多字的论文。出乎意料的是,我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在交流经验的时候,面对坐在下面的老师同学,我一直没有敢抬头对视一眼台下,一字不漏地读完了准备好的稿子。尽管很尴尬,但是如果没有组委会评委老师给我的机会,我也就又缺少一次锻炼的场合了。

大学里,给我最有思想启迪的是仵从巨老师。仵老师课讲得好,有思想深度,很受启迪。后来,有幸跟着仵老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三年,仵老师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我都格外的关心。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每个月都要交一份阅读书单,前一年半,我们几个集中阅读了大量的作品,数量有不下百本书。在学术研究上,仵老师给了我们精心的指导,细致到字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三年,我不会选择成为一名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三年是对我未来人生和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三年。我由此真正地与文学结成了一体,直到现在,老师的教导和对我的影响都一直持续着。

在此次时刻,还想起了受业过的其他老师们:周怡老师、胡志明老师、宋乐永老师、高万云老师、邵文利老师、张晓曼老师、刘家湘老师、路广政老师、杨金才老师、张银堂老师、张红军老师、刘爱静老师、单登科老师等等,在此一并表达对老师们的敬意!

回忆起玛迦山下七年的点点滴滴,师生之情,同学之谊,依然清晰如昨,历历在目。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诲如涓涓细流,流进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田,化作绵长的文化血脉,不断地传承延续。犹记起母校的校训:浩然之气,学无止境。还有那句“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联结起了多少学子与母校的心灵之桥。

记忆之闸一旦打开,有太多的事情物事被触发出来,但又难尽言,更难尽意,谨以此文聊表一点心意。

最后,祝福我的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愿我的母校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付瑶 审核人:吕健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威海)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邮箱:whxdxyb@sdu.edu.cn

通讯地址: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